•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一直頭暈想吐,是暈眩症嗎?中醫親解:起因「這3臟」陰陽失衡

    • 2022-10-05 / 優活健康網
    • 李太太幾星期前開始頭暈,不僅一起床就暈、一轉身就暈,甚至完全站不起來,看東西轉來轉去,甚至還暈到嘔吐,到急診去打針止暈,也去耳鼻喉科門診看診,診斷為暈眩症。後續雖然吃了鎮靜劑後雖然有好一點,但是藥效一過就又發作,才想到至中醫求診。

      根據統計,大約有20~30%的民眾一生中曾有眩暈的經驗,眩暈症發作時,會有非常不舒服的感受,由於視覺、本體感覺、平衡覺三者間無法協調,導致患者空間辨別和身體姿勢的平衡無法維持,造成身體感覺及運動功能出現紊亂,包括天旋地轉、走路顛簸無法平衡等,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而且眩暈症1年內的復發率將近4成。

      暈眩症最常見3種原因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眩暈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良性姿勢性眩暈、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另一個大家常聽到的名稱是「耳石症」,和內耳「耳石器」的脫落有關,通常是快速改變姿勢時發作,比如上床平躺、翻身、起床、彎腰、抬頭。

      梅尼爾氏症:目前認為是內淋巴系統的水腫導致的眩暈。主要症狀除暈眩外,還有聽力異常、耳鳴、耳朵有腫脹感,也常合併有噁心、嘔吐、失去平衡感。

      前庭神經炎:內耳的前庭神經發炎,推測與病毒感染有關。多合併有噁心、嘔吐、盜汗,且會有眼振、平衡困難等症狀,但不會伴隨耳鳴。

      暈眩與肝脾腎陰陽失衡有關

      蔡易昌說明,中醫對於眩暈的描述十分豐富,名稱也有多種,像是「頭眩」、「掉眩」、「徇蒙招尤」、「眩冒」、「目眩」、「眴仆」、「癲眩」、「風眩」等,一直到了清朝之後,才慢慢演變成大家熟悉的「眩暈」、「頭暈」。中醫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臟的陰陽失衡有關係,在中醫古籍《素問.五臟生成》提到:「徇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而《靈樞.口問》則提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說明了相關的症狀,也點出了相關的病機。

      而對於眩暈的治療,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就確立了辨證用藥的主要理論基礎,到了漢朝的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提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以及《金匱要略》也提到「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等做出了許多補充。

      到了唐朝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首立專章「風眩」門來討論,金朝醫家劉完素所著的《劉河間醫學六書》認為本病是因風火為患,元朝名醫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提出「無痰不做眩」的理論,主張已「治痰為先」。明朝著名醫家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則提出「無虛不做眩」,並以治虛為主,這些理論以不同角度闡明也齊全了眩暈症的病因病機。

      蔡易昌進一步解釋,在這些基礎之下,目前對於眩暈症的治療會分清虛實標本,審主次兼夾,臨床上多依辨證論治來調理,常見的證型如:風陽上郁型、氣滯血瘀型、氣血兩虧型、陰虛陽亢型、痰濁阻滯型、腎虛痰濁型⋯等,另外也會加入眩暈的專用藥物,臨床用藥上十分靈活。

      蔡易昌也提到,前述罹患眩暈症的李太太,經過中醫調理後,症狀沒有再發作,如今精神體力已恢復正常。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轉自此處

    •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堅果,杏仁,核桃,腰果,南瓜子,開心果,杏仁果,養生,低溫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