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一直頭暈想吐,是暈眩症嗎?中醫親解:起因「這3臟」陰陽失衡

    2022-10-05 / 新聞時事

    李太太幾星期前開始頭暈,不僅一起床就暈、一轉身就暈,甚至完全站不起來,看東西轉來轉去,甚至還暈到嘔吐,到急診去打針止暈,也去耳鼻喉科門診看診,診斷為暈眩症。後續雖然吃了鎮靜劑後雖然有好一點,但是藥效一過就又發作,才想到至中醫求診。

    根據統計,大約有20~30%的民眾一生中曾有眩暈的經驗,眩暈症發作時,會有非常不舒服的感受,由於視覺、本體感覺、平衡覺三者間無法協調,導致患者空間辨別和身體姿勢的平衡無法維持,造成身體感覺及運動功能出現紊亂,包括天旋地轉、走路顛簸無法平衡等,甚至伴隨噁心、想吐的症狀,而且眩暈症1年內的復發率將近4成。

    暈眩症最常見3種原因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眩暈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良性姿勢性眩暈、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

    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另一個大家常聽到的名稱是「耳石症」,和內耳「耳石器」的脫落有關,通常是快速改變姿勢時發作,比如上床平躺、翻身、起床、彎腰、抬頭。

    梅尼爾氏症:目前認為是內淋巴系統的水腫導致的眩暈。主要症狀除暈眩外,還有聽力異常、耳鳴、耳朵有腫脹感,也常合併有噁心、嘔吐、失去平衡感。

    前庭神經炎:內耳的前庭神經發炎,推測與病毒感染有關。多合併有噁心、嘔吐、盜汗,且會有眼振、平衡困難等症狀,但不會伴隨耳鳴。

    暈眩與肝脾腎陰陽失衡有關

    蔡易昌說明,中醫對於眩暈的描述十分豐富,名稱也有多種,像是「頭眩」、「掉眩」、「徇蒙招尤」、「眩冒」、「目眩」、「眴仆」、「癲眩」、「風眩」等,一直到了清朝之後,才慢慢演變成大家熟悉的「眩暈」、「頭暈」。中醫認為本病與肝、脾、腎三臟的陰陽失衡有關係,在中醫古籍《素問.五臟生成》提到:「徇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而《靈樞.口問》則提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說明了相關的症狀,也點出了相關的病機。

    而對於眩暈的治療,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就確立了辨證用藥的主要理論基礎,到了漢朝的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提到「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以及《金匱要略》也提到「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等做出了許多補充。

    到了唐朝醫學家孫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首立專章「風眩」門來討論,金朝醫家劉完素所著的《劉河間醫學六書》認為本病是因風火為患,元朝名醫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提出「無痰不做眩」的理論,主張已「治痰為先」。明朝著名醫家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則提出「無虛不做眩」,並以治虛為主,這些理論以不同角度闡明也齊全了眩暈症的病因病機。

    蔡易昌進一步解釋,在這些基礎之下,目前對於眩暈症的治療會分清虛實標本,審主次兼夾,臨床上多依辨證論治來調理,常見的證型如:風陽上郁型、氣滯血瘀型、氣血兩虧型、陰虛陽亢型、痰濁阻滯型、腎虛痰濁型⋯等,另外也會加入眩暈的專用藥物,臨床用藥上十分靈活。

    蔡易昌也提到,前述罹患眩暈症的李太太,經過中醫調理後,症狀沒有再發作,如今精神體力已恢復正常。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邊境開放衝一波!辦護照高峰時間曝光 領務局3招讓你省時間

    2022-10-04 / 新聞時事

    我國邊境開放在即,躍躍欲試的民眾已開始為出國旅行做準備,除了搶機票以外,不少人因護照過期欲重辦。對此,外交部領務局副局長陳尚友透露,辦護照的高峰落在年底至春節期間,呼籲有意出國的民眾及早申辦,同時也提出3招能讓民眾大大節省等候的時間。

    陳尚友今(4日)出席外交部例會時指出,COVID-19疫情前的2019年護照發行量為174.1萬本,疫情後2020年驟降至31.6萬年、2021年又跌至23.3萬本,不過今年截至9月30日為止,護照發行量已達38萬6,000多本。

    行政院9月29日正式宣布,入境旅客10月13日起放寬為0+7免居家檢疫措施後,陳尚友表示,申請量已從過去每天約3,000本增加將近2倍,昨(3日)申辦量已高達5,891本。

    「雖然國人申報護照有增加,但都還在外交部評估範圍內,受理與發照情況並沒特別異常」,陳尚友指出,領務局已做好開放櫃台、加派人力及護照原物料準備等;此外,外交目前推估約有300萬本護照逾期未更換。

    針對有民眾反映申辦護照等候時間太久,陳尚友引述統計數據,人潮最多時大概有180個人在等候,而領務局開放14個櫃台,每個櫃台平均1小時可受理30件,因此換算最長等候時間為1小時內,而未來申辦高峰落在耶誕節前、元旦連假、寒假開始、農曆春節前,呼籲有意出國的民眾及早申辦。

    除了增加收件櫃台與加派人力外,陳尚友也提出3招可節省等候時間,包含「網路填表系統預約申辦,可先在線上填表再預約時間辦理」「首次辦理護照,可在全國戶政事務所透過一站式服務辦理」「委託親屬、同事同學或旅行社業者代辦」;此外,領務局與國內4個辦事處,每週三開放收件時間延長到晚上8時,民眾可利用此延長時間申辦。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台南晶英酒店食品中毒案 驗出腸炎弧菌惹禍

    2022-10-03 / 新聞時事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3日電)台南晶英酒店日前疑食品中毒案,衛生局今天表示,經通報病患及廚工採檢,分別有7人及1人檢出腸炎弧菌陽性;只要遵守清潔、加熱、冷藏三大原則,可防止腸炎弧菌食品中毒。

    台南晶英酒店晚間發布聲明稿表示,致上最深歉意,負起全責並配合政府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調查,也將重新檢視管理制度,積極加強廚房環境衛生整潔,落實人員健康自主管理,事發後已聘具專業醫療背景食安顧問嚴格把關,希望以最安全圍籬保障消費者權益。

    台南晶英酒店說,宴席主家部分,已於9月26日全額退款,身體出現不適賓客,可透過電話、Email、官方社群私訊等方式聯繫飯店,提供醫療單據與診斷證明書,飯店將支付醫療費用,另提供保險理賠認定的精神撫慰金,消弭賓客身體不適造成日常生活不便損失。

    台南市政府衛生局今天新聞稿指出,9月25、26日全案通報病患人數共171人。衛生局針對通報病患及廚工進行採檢,檢驗通報病患9人及廚工32人,分別有7人及1人檢出腸炎弧菌陽性。

    相關食品環境檢體共29件,檢出1件腸炎弧菌、8件仙人掌桿菌。後續將依疑食品中毒事件處理要點,以及食品中毒病因物質及原因食品判明標準移請司法單處處理。

    衛生局新聞稿表示,預防腸炎弧菌感染,應依循以下原則,包括生鮮魚貝類可用自來水充分清洗去除腸炎弧菌;腸炎弧菌在10℃以下低溫不但不生長且易致死,可低溫冷藏方法防止繁殖。

    生鮮及熟食使用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避免二次污染,手、抹布、砧板和廚房器具於接觸生鮮海產後清水澈底洗淨。腸炎弧菌不耐熱,在60℃經15分鐘即易被殺滅,在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是最好預防方法,絕對避免生食。

    煮熟食物須保存於夠高溫度(至少需高於60℃),否則即需迅速冷藏至7℃以下,以抑制腸炎弧菌生長。生鮮與熟食不宜存放同一冰箱或儲藏櫃;若不得已須存於同一地點,熟食也應覆蓋完整並放在上層,以免遭生鮮食品污染。(編輯:孫承武)1111003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醫點名「這6類人」易罹大腸癌 火鍋料要少吃

    2022-09-30 / 新聞時事

    大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在十大癌症更是榜上有名,由於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因此讓人聞之色變。對此就有醫師點出,愛吃6種食物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新北成泰醫院內科傅裕翔醫師在臉書指出,大腸癌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發現時多為時已晚,治療效果有限,更有不少名人因大腸癌病逝,罹患大腸癌原因除了遺傳之外,與飲食習慣也息息相關,提醒大家平時要多注重飲食健康,才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機率。

    大腸癌危險食物

    酒精

    小酌怡情,過量飲酒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醫學上的飲酒過量是以一個男人一天不超過兩單位,女生一天不超過一單位為上限。(一單位=15公克酒精,約一罐350毫升啤酒或40毫升的威士忌)

    油炸物 台灣國民美食舉凡炸雞、炸薯條、鹹酥雞等,雖然真的很好吃,但是天天吃容易造成大問題,建議控制每個月吃的次數。

    燒烤食品

    中秋節剛結束,有不少人剛烤完肉,高溫燒烤產生的酚類也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中秋烤完肉後不妨先休息一下。

    ▼高溫燒烤產生的酚類容易罹患大腸癌。

    紅肉

    根據NHS(英國國民健保署)建議,一天紅肉與加工肉品攝取不超過90克,建議70克以下,可以多吃魚肉和雞肉,注意多補充蔬菜才是最重要,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肉可以少吃一些。

    加工食品

    香腸、火腿、火鍋料,這些加工食品常有許多化學添加物,對身體不好。

    發霉食物

    很多人怕浪費,認為食物發霉的地方切掉後,剩下就可以吃,其實肉眼看不見的菌絲已經污染食物,吃下去對健康有害。

    常見大腸癌檢查方式

    糞便潛血檢查

    目前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未滿75歲國人,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鏡檢查

    建議35歲以上可以開始安排大腸鏡檢查,高風險族群者每2年應該要追蹤一次,低風險族群每5年追蹤即可。

    傅裕翔醫師補充,高齡者、少運動、有病史、有家族病史、飲食習慣不良、有抽菸喝酒習慣者,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建議每2年做一次定期檢查。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開放邊境管制「7天自主防疫」無症狀2天快篩陰可外出、上班、上學與有條件用餐

    2022-09-29 / 新聞時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經持續監測國際及國內疫情,疫情正以穩定可控方向發展,在評估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為邁向防疫正常生活,自10月13日零時(航班表定抵臺時間)起,入境人員免除居家檢疫,改須進行「7天自主防疫」,並開放相關邊境管制措施,無症狀旅客,入境後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自主防疫期間,快篩陰性者可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自主防疫期間,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無症狀且有2天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結果才可外出、上班、上學,有用餐需要,得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外出期間有飲食需求可暫免佩戴口罩,用畢後立即佩戴相關說明如下:

    一、每周入境總人數:試行每周15萬人次為原則。

    二、自主防疫天數: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7天自主防疫」。

    (一)取消居家檢疫。

    (二)旅客入境前免於「入境檢疫系統」線上申報及免持國內手機門號。

    (三)取消開立旅客「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

    (四) 停止居家檢疫之關懷追蹤機制、電子監督措施、健保註記及地方政府居家檢疫關懷服務等措施。

    (五)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

    1. 自主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

    2. 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童、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等)。

    3. 有症狀請在家休息,如無症狀且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結果才可外出、上班、上學,並應全程佩戴口罩。

    4. 有用餐需要,得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離開座位時及餐點使用完畢後應立即佩戴口罩。外出期間有飲食需求可暫免佩戴口罩,用畢後立即佩戴。

    5. 禁止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並避免前往長照機構。

    6. 確診之輕症個案可於加強型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或原自主防疫地點(不含一般旅館)進行居家照護。

    三、檢測措施:

    (一)入境時,維持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4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

    (二) 檢測時機:

    1. 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1天(D0/D1)檢測1次。

    2. 自主防疫期間外出前,需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

    3. 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時。

    4. 檢測結果不追蹤,如快篩陽性則依公布之自主防疫指引辦理。

    5. 考量家用快篩試劑之適用對象年齡限制,未滿2歲者,其自主防疫期間無需執行快篩檢測。

    四、交通方式:

    (一)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唾液採檢及優先搭乘防疫車輛。

    (二)無症狀之旅客,開放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五、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非免簽國家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且同步取消旅行團限團令。

    指揮中心強調,配合邊境開放,請入境人員務必遵守各項防疫措施,並於自主防疫期間配合相關防疫指引所訂規範,如快篩陽性應儘速就醫,透過遠距/視訊診療、委由親友或由地方政府衛生局安排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評估快篩陽性結果。確診後,如有就醫需求,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家人親友載送(雙方全程佩戴口罩)或依地方衛生局安排就醫。就醫時,請佩戴醫用口罩且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前往,以降低疾病傳播風險,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