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廣融天然綜合堅果

    只是輕咬一口就牙裂!這三種食物是牙齒終結者,七撇步預防

    2023-02-10 / 新聞時事

    【蔡經謙報導】若曾咬東西時牙齒痠痛、敏感,小心,您的牙齒可能已有裂縫,一不小心牙齒就恐裂開、崩碎!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林子盟於粉絲專頁分享,一名年輕病患只是因「輕輕咬了一下芭樂」,牙齒就碎了一塊,光是當天晚上,就分別有3位因芭樂、1位因玉米、1位因牛肉乾而牙裂的患者前來就診,他笑稱芭樂是「牙齒終結者」。

    林子盟發現,「芭樂、堅果、牛肉乾」常是導致患者前來就醫的元兇,顯見民眾生活常見的堅硬食物都可能是造成牙裂。此外,瓜子、螃蟹、牛軋糖、花生糖、肉乾、魷魚乾、硬豆干、硬糖、帶骨肉類、咬冰塊,也易造成民眾牙齒斷裂。

    若咀嚼特定角度痠痛、敏感,牙齒可能已有裂痕! 牙裂的成因眾多,北大蒔美牙醫診所院長朱安捷撰文指出,除了受外力撞擊外,通常與生活習慣有關。愛啃骨頭、螃蟹、咬冰塊,或總咬緊牙關、磨牙都會增加牙齒負擔。

    有時患者詫異,牙裂怎麼都沒預兆,但是林子盟多會在患者前次牙齒檢查時,發現也告知其牙齒已出現裂痕,需認真處理。顯見若想避免牙齒碎裂,定期牙齒檢查,掌握自己的牙齒狀況相當重要。而台南巿立醫院牙科部主任張玉麒則受媒體訪問指出,若咬特定角度就出現痠痛、敏感等不適,就可能牙齒已出現裂痕,需盡快就醫治療。

    牙裂難自行修復,斷牙時牛奶是緊急處理好幫手 一旦牙裂還有救嗎?有沒有辦法自行修復呢?星創牙醫診所牙醫師張添皓為文指出,不像皮膚受傷傷口會自行癒合,牙齒一旦出現裂縫就幾乎不會自己好了,而能否進行修復、根管治療、活髓治療,又或過於嚴重需要拔牙,則需牙醫師診斷。

    張玉麒醫師則建議,牙裂症狀輕微者,可嘗試使用咬合板平衡咬合力量,嚴重者則建議透過牙冠保護牙齒,避免牙齒斷掉。

    若不幸在檢查出牙齒有裂縫前,牙齒就已斷裂、崩碎,當下又該怎麼辦呢?此時可千萬別把斷牙當垃圾丟了。新竹品御牙醫診所牙醫師徐孟弘拍片說明,若突然覺得牙齒「ㄆㄧㄚ」ㄧ聲,或有塊狀東西掉下來,應先將牙齒碎片泡到牛奶或生理食鹽水中,並盡速就醫治療。此時應留意避免用那顆牙齒咀嚼,或用舌頭舔牙齒。

    牙裂約診應留意4件事!7撇步保護牙齒、預防牙齒斷裂 張添皓醫師則撰文提醒,有些民眾會覺得牙齒碎裂、牙外傷不嚴重,因此自行找醫療院所約診。在等待約診的時間,應留意4件事,若察覺異樣應盡速就醫:

    生命跡象:牙裂也可能由外傷造成。若有頭部外傷,要小心顱內出血的危險性。應留意有無昏迷、意識改變、噁心嘔吐,健忘失憶等狀況。 注意傷口:留意牙齒斷裂面會不會一直流血,且牙齦、嘴唇、舌頭等牙齒以外的傷口有無血流不止、異常腫脹。 注意碎片:碎片應使用上述方式保存。 口腔清潔:除了放輕力道正常刷牙外,可使用漱口水輔助,不要不敢清潔。 此外,牙齒斷裂常是積年累月造成,啃到硬物則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因此平時留意維護牙齒健康相當重要。綜合爵世牙醫診所牙醫師柯佩伶,與朱安捷醫師的建議,為了避免日積月累對牙齒造成傷害,應留意以下事項:

    吃肉時,可用刀叉將骨肉分離。 吃海鮮時,應先用工具去除甲殼,啃嚼蟹蝦也應注意咬合力道。 吃完甜食時,可漱口中和酸性以免蛀牙。 避免用牙齒咬硬物。 平時避免酸性飲食,以免造成珐瑯質磨損,使牙齒脆弱。 磨牙患者夜間建議佩戴咬合板,避免牙齒磨損。 容易咬牙切齒者,應提醒自己放鬆口腔,別讓牙齒時時處於緊咬狀態。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iOS 16.3爆災情!用戶哀喊:iCloud備份出問題

    2023-02-09 / 新聞時事

    蘋果在二周前釋出了iOS 16.3,除了帶來多項新功能之外,也修復了手機螢幕橫線閃爍等災情以及Bug,不過近期有外媒表示,部分用戶在更新後卻遇到iCloud服務出現問題,導致備份失敗等情形。

    根據外媒《AppleInsider》指出,國外Reddit和蘋果論壇最近有不少用戶反映更新至iOS 16.3後,iCloud服務出現如照片無法備份,或是在同步過程會收到「發生意外錯誤。請稍後再試」的訊息等狀況。

    《Apple Insider》表示多數發生問題的用戶都有1個共同點,就是「未啟用雙重身份驗證」,推測這可能是導致iCloud服務出現問題的主因,認為用戶針對Apple ID啟用雙重身份驗證或許是一種解決方式,然而並非每個人都希望在他們的帳戶上啟用這項安全功能。

    另一外媒《Macworld》則表示,部分用戶已經啟用雙重身份驗證,但仍遇到同樣問題,懷疑可能是其它原因造成,或許是跟iCloud加入進階資料保護有關;根據蘋果官方iCloud數據安全的指南指出,「iCloud中資料的安全性始於Apple ID的安全性,所有新的Apple ID均需要進行雙重認證。」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iPhone 15「超強顯示器」疑曝光 三星傳推M13互尬

    2023-02-08 / 新聞時事

    蘋果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iPhone 15系列新機,繼先前機型與定價流出後,還有一項超強的技術改良也曝光,預計將會用在iPhone 15 Pro Max 上,帶給使用者更升級的視覺盛宴。

    綜合目前傳聞,iPhone 15仍會推出4款機型,並將帶來六大有感升級:充電規格改為USB Type-C、機身實體按鍵改為固態按鍵、機身邊框改為鈦金屬材質、搭載A17晶片、記憶體升級8GB、主相機升級潛望式鏡頭。

    根據外媒Apple Insider 報導,爆料客ShrimpApplePro的最新推文表示,蘋果將會進一步提高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Ultra(或Pro Max)螢幕亮度,達到 2500 尼特。

    ShrimpApplePro表示,目前iPhone 14 Pro機型的最大亮度為1000 尼特,HDR 內容的峰值亮度升至1600 尼特,戶外使用的峰值亮度為2000 尼特。代表新一代的iPhone 顯示器技術又有大升級,視覺派果粉可以先期待。

    另一位爆料客Connor也提及了三星顯示器的相關訊息,下一代面板將達到 2500 尼特,雖然不知道是否就是M13,不過這會比三星剛剛推出的Galaxy S23 中使用的 M11 高出兩代,與iPhone較勁意味濃厚。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不只能防癌、降低膽固醇 一週吃兩次好菇...還可減少大腦退化風險

    2023-02-07 / 新聞時事

    菇類是餐桌上常見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和礦物質,除了多項研究證實有提升免疫力、防癌及降低膽固醇的健康效果之外,現在更多一樣——延緩大腦退化,讓你頭好壯壯。

    新加坡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吃2份150克(約四分之三杯)的菇類,可降低年長者罹患輕度認知障礙(MCI)的機率多達50%,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研究人員針對600多位60歲以上的長者進行為期6年的追蹤,研究他們的飲食和生活型態,結果發現,每週吃2次以上菇類的人,約9%有認知障礙,但每週吃菇少於1次的人,罹患MCI的人則為19%。

    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失智症的前哨站,這些人在面對較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時,可能出現記憶喪失、健忘、語言、辨物上的問題,卻不影響簡單的日常生活,因此常被忽略。根據研究統計,每年約有10~15%的輕度認知障礙者會發展成失智症,而一般同年齡群只有1~2%會如此。因此「輕度認知障礙」是早期失智症的高危險群,應盡早給予適當篩檢和密集追蹤。

    為什麼吃菇能健腦?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和菇類富含的麥角硫因(ergothioneine , ET)有關,這是一種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抗氧化劑和抗發炎劑,且即使在高溫烹調也不會影響它的效果,這種成分可能對認知能力下降有顯著的影響。

    當然,研究團隊也強調,菇類當中含有的其他化合物也可能有幫助,例如猴頭菇中找到的Hericenones及Erinacines,以及二萜化合物scabronines等,可能促進神經生長因子的合成,或者其他活性化合物也可抑制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都有保護大腦的作用。

    一週吃兩次菇,可降低大腦退化風險。

    儘管研究中採用的是新加坡較常見的菇類,包括:金針菇、秀珍菇、香菇、白蘑菇、乾蘑菇和罐頭蘑菇,但研究人員指出,其他未提及的蘑菇估計也有類似的效果。

    害怕菇腥味?大廚分享料理秘訣

    儘管菇類對健康有多種益處,但它獨特的香氣常讓不少人敬謝不敏,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就直言,小時候很討厭吃蘑菇,但某天她突然發現,只要將蘑菇一直炒、炒到出水,收汁過後,蘑菇就有一種神奇的甜味和香味,不必放太多調味料就夠美味。

    松園禪林-原心料理職人餐廳主廚羅國夫提供他的蘑菇料理秘訣。

    1.蘑菇切塊、蒜頭、紫洋蔥切碎、辣椒切片。

    2.熱鍋熱油,有點冒煙時,將蘑菇丁入鍋,大火炒上色(上色才會香)。

    3.蘑菇上色後補一點點油(因為鍋裡面的油被菇吃光了),然後續下蒜碎、洋蔥碎,炒香。

    4.加一點黑胡椒拌炒一下,如果有新鮮百里香或是奧勒岡也可下一些,然後加一點白酒,稍微濃縮一下,讓酒精揮發,留下白葡萄的香味。

    5.加入少許高湯,讓蘑菇煮一下,加鹽調味。

    6.起鍋前加入辣椒拌炒一下,關火,加入九層塔、少許冷榨橄欖油拌勻,即可盛盤。

    做得一手好菜、著有《雲南菜上桌:馬幫之女的爆香食冊》的康健雜誌總編輯賀桂芬也分享她的菇菇料理:

    涼拌百菇

    1.以顏色搭配好看為要點,選擇3、4種菇類,切片或撕成條狀。

    2.菇和紅椒、黃椒一起略汆燙,起鍋。

    3.檸檬擠汁、蒜、辣椒、香菜剁碎,加入糖、醬油、鹽拌勻。

    4.菇、紅黃椒、醬汁拌勻即可,就成了一道色澤漂亮、口感清爽的料理,非常適合宴客。

    美味又健腦,今晚,就來道菇料理吧!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

    舊金山加大追蹤9年研究曝 安眠藥助長失智風險、白人更甚

    2023-02-06 / 新聞時事

    吃安眠藥幫助入睡、睡久一些,對現代人聽來似乎很省事,但舊金山加州大學最新研究指出,五花八門的安眠藥,包括苯二氮平類(Benzos)、唑吡坦(Ambien)及抗憂鬱症藥,都會增加衍生失智症的風險,對白人更是如此。

    美國新聞網(US News)報導,研究團隊發現,用藥種類及劑量,就解釋失智風險提高,都扮有角色;更叫人矚目的是,新研究踵續更早研究,指出事實上非裔比起白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真的更高。研究結論指出,非裔有不同的風險因子及失智表徵。

    研究的作者群進行最新研究時,找了大約3000名年紀較長、沒有失智症的成年人;這些人都參與「健康、老化及身體組成」(Health, Aging and Body Composition)研究,接受學者們追蹤平均達九年。他們的年齡平均為74歲,42%是非裔,58%是白人。

    研究過程中,20%參與者出現失智現象;「經常」或「幾乎總是」靠安眠藥的人,比起「決不」或「很少」的,出現失智症的機率高79%。

    非裔一般服用安眠藥要明顯少得多;若專看非裔受測者,經常服藥的人相形全不或者很少的人,失智症發作的機率顯然不太高。

    論文領銜作者冷月(Yue Leng,音譯)表示,此間差異或可歸因於社經地位;有管道拿到安眠藥的非裔參與者,可能是特定一群人,社經地位高,故此認知能力儲備較高,如此讓他們較不容得失智症;但也有可能某些安眠藥,讓某些人得失智症的機率較高。

    研究作者指出,白人(7.7%)比起非裔(2.7%),經常(每月吃藥5到15次)或幾乎總是(16次到天天)服用安眠藥達三倍。白人服用苯二氮平類安眠藥入眠,幾達兩倍;服用曲唑酮 (trazodone) 抗憂鬱劑的機率為十倍。

    冷月在論文總結指出,未來的研究可望進一步釐清安眠藥對認知方面的風險,還是其實有功,此外多了解藥物對族裔的影響。總而言之,只要可能不吃安眠藥比較好。

    論文發表於「阿茲海默症期刊」(Journal of Alzheimer s Disease)。

    轉自此處

    觀看更多